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商界

【视野】企业降成本,试试这些招!

发布人: 潍坊企业家俱乐部    发布时间:  2018-10-14     浏览:10702


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才有持续的发展动力。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企业降成本。但是,很多企业成本仍然高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为了分析问题根源,破解发展症结,找准对策建议。


企业存在用工成本高、税费成本高、融资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等四大典型问题,记者通过采访相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提出以下具体实招。


问题一:用工成本高


具体招数:

1、注重技能人才培养。如今,高技能人才成为香饽饽。企业应持续加大企业人才培训力度,提高员工能力,适应形势需要。


2、引进高科技智能化设备。不断助推产能提升,推动质量的提升,大大降低用工成本。


3、政府部门积极发布招聘信息。帮助企业引进和招揽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积极发挥为供需双方搭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4、营造安居乐业的温暖氛围。政府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同时,还应扩大公共产品供应力度,增加公共租赁房房源,扩大人才住房支持范围。


5、打造稳定员工队伍。如果职工能够在就业地拥有归属感,让他们在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稳定下来,自身生活成本降低了,自然就间接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已出台政策:

1、2016年出台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明确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推出多项社会保险“红利”。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宣布,从今年5月1日起继续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3、一些地方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举措。


问题二:税费成本高


具体招数:

1、保持已实施创投基金税收支持政策稳定。在社保征收机构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现有征收政策不变。


2、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


3、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已登记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转登为小规模纳税人,以使更多企业享受按较低征收率计税的优惠。


4、进一步简化税制,各项政策变化别太频繁,不然企业还得花很多精力去研究学习,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本。


5、用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给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引擎加“高标号汽油”。


已出台政策:

1、年初制定全年减税降费1.1万亿元目标。


2、降低增值税税率、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试行留抵退税。


3、提高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


4、延长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


问题三:融资成本高


具体招数:

1、去掉“隐性成本”,比如担保、保险、审计等费用。


2、规范民间借贷。不少企业在银行贷款途径不畅的情况下,转向民间借贷,这其中乱象频出,监管部门要有所作为。


3、破除小微企业发债难题。当前虽有政策利好,但在表外资金回归表内之后,银行对配置3A评级以下民营企业的信用债仍然非常审慎,需要加以解决。


4、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民营领域增加信贷投放,可以考虑运用相关的政策工具适当补偿银行风险。


5、适度放松对银行的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让银行有更多的表内额度,承接表外资产回表。同时拓展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如支持银行发行可转债或增发股票等。


已出台政策:

1、今年以来央行4次定向降准,增加中长期流动性投放。


2、3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再担保等形式支持各地区开展融资担保业务,带动各方资金扶持小微企业。


3、6月份,央行、银保监会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问题四:运营成本高


具体招数:

1、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确保工商企业用能成本降到明处、落到实处。


2、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从减少物流环节的社会费用重点着手。优化物流成本结构,降低运输、配送、装卸与搬运、仓储、包装等环节成本。


3、打造智慧园区,要建设一大批共建、共赢、共享的智慧园区,使创业企业不要一开始就背上沉重的成本包袱。


4、合理利用“互联网+”模式。要集中精力做自己的强项,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强强联合,让企业始终处于一种轻资产的运营状态。


5、注重绿色环保提升效益。尽量减少高能耗型设备和材料的使用,不断减少生产和办公成本。


已出台政策:

1、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


2、5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率已降至10%。


潍坊企业家俱乐部秘书处电话:0536——8237609、8237601

免责声明:
除注明“来源:潍坊企业家俱乐部”以外的资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536-8237601